希望金融官网

400-010-5800工作日(09:00-18:00)

28326

诺亚财富踩雷给我带来的反思

分类:

文章来源: 老七玩金融

作者: 老七玩金融

[返回主页]

2019-07-17 09:31:15

摘要

我认可的资产管理公司的收费方式,应该是保底才有服务费+超出部分的利润分成。比如保底8%的收益,如果整个收益低于8%,那服务费应该是减免的。而超出了8%,那么溢出的那部分,可以跟资管公司分润。这样对于投资人和资管公司,都有动力,才能达到最后的双赢。

推荐词条:

*本文已经授权转载

原创: 老七玩金融 | 来源: 老七玩金融

 

最近金融行业最大的事情应该是诺亚财富踩雷这事儿。

有些读者可能还不清楚咋回事,我大概说说。

诺亚财富之前帮承兴国际发了34亿的私募产品。这产品说明书上写的业务都是京东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就是承兴国际给京东供货,但京东不是牛逼么,一般要求3-6个月账期,那承兴又没那么多钱垫,所以就找诺亚募钱来进货。还款来源就是京东的应收账款。而且这个项目,还有承兴国际当时20多亿市值的股票做质押。

看起来整个业务啥毛病都没有,有真实业务,有还款来源,有股票抵押。

结果后来,承兴因为资金链断裂还不上钱了。据说他老板罗静去找了诺亚财富的老板汪静波问问能不能再续个一年半载。结果汪静波直接报警了。也整是个狠角色。

这位狠角色,还有更牛逼的事情。她在2018年6月诺亚财富高端客户会议上,把客户维权的图片来做反面教材。我理解的意思是,你们这帮韭菜,投资本身就有风险,不要出了问题就来找我。有点风险意识行么?

其实金融行业的人大多都这么想,只是没他这么牛逼敢直接说。

扯远了,再说回那34亿的事情。

报警后,诺亚财富就把承兴和京东一起告了。结果不到一天,京东回复了:爷跟承兴的业务合同,你诺亚从来没问过我有没有这回事,现在来找我麻烦,你是不是脑子进水了?麻烦稍微风控一下行么?

结果就是,承兴伪造了业务合同,来忽悠诺亚去帮他募钱。当然,诺亚知情不知情,这个我就不知道了。

如果是我,需要借给一个供应链企业34亿,我怎么都得跟他的供应链主体确定下,到底一年有没有这么多业务量,而且本身这种业务,回款是需要京东直接回款的,而不是承兴来回款,那就更需要确保回款的情况和真实性了。

所以从风控逻辑上来说,诺亚财富是有问题的。他的风控逻辑应该是基于那笔股票质押,因为觉得有抓手,所以对于实际业务这块的风控,就大意了。

还有个细节,也是很容易就穿帮的。承兴找诺亚募资,给到投资人的成本是7.7%,一般这种承销商,都有2-3%的费用,那么实际融资成本就是10%以上了。

而京东本身就有京东金融,就可以给他的上下游供应链做贷款,而这块京东的资金成本,只有5%左右。如果承兴真有这么大的业务量,那哪怕京东给他8%的成本,自己也净赚3%,多划算的事情。关键是,这种业务对于京东来说没有任何风险,因为是京东本来就要付给承兴的钱,只不过提前给他了,还收他8%的利息,想想都要偷笑好不好。

所以很明显的,这笔钱肯定是虚构明目挪用了。

看完,大家估计都看明白是咋回事了。

然后诺亚的CEO给全体员工写了封邮件,我觉得邮件里写的内容,其实挺有意思的。

从这些文字来看,诺亚对于整个金融环境保持着非常悲观的态度。认为经济走到了周期的尽头,而且未来一定会走下坡路。而且未来系统性风险会越来越大。

其实这段话说的没毛病,从去年到今年,整个经济环境都不太好,市面上各行各业都不好做,都在裁员,很多企业都在想办法融资续命。我认识在义务做小商品的一个朋友说,去年开始,他们那边很多工厂都不开了,因为开一天亏一天,还不如回去玩呢。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周围失业的人也越来越多。我老婆的一个朋友,做造价的,有建造师的证,10年工作经验了。按道理说,这种条件找工作应该不难,而实际情况是,她已经有一年没工作了,邀请她面试的单位都很少。

所以今年下半年,整个经济环境大概率只会越来越差,大家投资还是需要谨慎一些。未来什么样的雷估计都不会稀奇。

而这一段,说出了目前中国的财富管理行业的现状:

中国目前的财富管理行业,其实核心做的还是一个中介生意。找到合适的产品,收取佣金,然后卖给合适的投资人。

那么在这个中间,什么样的产品,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合适的产品?我想,应该是佣金比较高的产品。所以,财富管理企业,其实是站在产品发行方的。因为这些人才是他的衣食父母啊。如果一个产品,我们看中的是佣金,那自然项目的门槛就会低一些,风险也自然会高一些。

我们经常可以从市面上看到各种第三方代销的固收类产品,收益从6%-12%不等,甚至还有15%的。但作为投资人,根本没办法分辨哪个产品是安全的,哪个产品是不安全的。

因为投资人根本没有这种专业的知识。实际上,很多财富公司的销售甚至中高层,也没有这种辨别资产安全性的专业能力。那么我们很多的投资,其实就是凭感觉瞎投的,或者是被销售忽悠投的。

我浙江有个读者,整个家族投资估计有几千万,大部分都分部在P2P和那种线下财富管理公司,我跟她聊天的时候,问她怎么知道哪个公司哪个产品是不是安全的?她说,其实我也不太知道,就是看着外面说,这个公司是个大公司,应该挺安全的,于是我就投了。他甚至还有投一些10年期的股权产品。这个股权产品,好像还是诺亚发的。真不知道谁给她的勇气。我只能说,他现在还没有踩雷,应该属于运气好,但人总有运气用完的那一天吧。

其实不管你投什么样的项目,获得什么样的收益,核心还是在于他的底层资产。那么判断底层资产的安全性,我个人认为主要是看他是不是一门赚钱的生意。如果他是一门赚钱的生意,那么大概率他不会出问题。如果不是一门赚钱的生意,那得看他是不是一个在风口的行业,因为金融的本质之一,就是寻找下一个接盘侠。只要在项目没有出问题的时候退出,找到下一个接盘侠,也不会有问题,这就是风口的力量,总有人会去接这一棒的。

作为投资人,一定要从经营企业的思维来看待每一笔投资,想想自己如果是这个企业的老板,是不是必须要花这么多钱去融资,融资的钱,是不是能还的起。如果还不起的时候,作为老板,是不是有实力来兜这个底。这就是我投资的风控逻辑。

而作为财富管理公司,确实需要有一个转变,在美国,财富管理公司都是收取投资人服务费的,因为他提供了专业的服务,也是站在投资人的立场去考虑这笔投资,这样才能够保证每一笔投资的风险降低到最小。当然,我不排除那些管理规模大的资产管理公司,每年做一些非常低风险收益也低的投资,主要靠收取投资人管理费的盈利模式。实际上,国内很多公募基金,其实都是这么干的。他们把90%以上的资金,都配置了货币基金和银行债券类的产品,剩下的10%,才去了中高风险的股票市场,每年的收益也就5%左右,但他盘子大,管理费都收到手软。

我认可的资产管理公司的收费方式,应该是保底才有服务费+超出部分的利润分成。比如保底8%的收益,如果整个收益低于8%,那服务费应该是减免的。而超出了8%,那么溢出的那部分,可以跟资管公司分润。这样对于投资人和资管公司,都有动力,才能达到最后的双赢。

用一句我很喜欢说的话结尾:

请牢记,投资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为信息传播之需要,不作为出借参考,网贷有风险,出借需谨慎!

文章链接: https://news.xwjr.com/zhuanti/28326.html (转载时请注明本文出处及文章链接)

精彩评论

我有话说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
  • 还没有任何评论,你来说两句吧!

  • 聚焦
  • 行业
  • 观点
  • 数据
  • 政策
  • 专题
  • 金融
  • 课堂